林伯强:节能减排应以市场手段为主
来源:
|
作者:wangff01-031
|
发布时间: 2016-07-06
|
186 次浏览
|
分享到:
中国“十一五”规划纲要提出,“十一五”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%左右,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%。实现“十一五”节能和减排目标,是政府提出的一项硬性任务,行政约束性比较强。
中国“十一五”规划纲要提出,“十一五”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%左右,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%。实现“十一五”节能和减排目标,是政府提出的一项硬性任务,行政约束性比较强。
目前减排目标完成比较顺利,节能指标完成相对困难。为此,近日发布的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“十一五”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》要求全力支持节能减排工作,确保实现“十一五”节能减排目标。
中国现阶段节能的难度不能低估。首先需要面对的是现阶段能源需求的刚性问题。2007年,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6%左右,而钢材消费量大约占世界钢材消耗的30%以上,水泥消耗大约占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5%。上述事实说明,中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。
近期中国的能源发展动态也表明能源消费在快速增长。2003年到2008年间,各年能源消费总量以接近双位数的速度增长,究其原因是高耗能产业的快速增长,也说明城市化进程在加速。
各国社会条件不同,经历的城市化进程也会有所不同,但这一进程是每个发达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都经历过的。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,如果没有出现大的灾难性问题,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大概还需要12年时间。
城市化进程推动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,所需要的大量水泥和钢铁只能在国内生产,因为没有任何其他国家能够为中国提供如此大规模的钢材和水泥。因此,中国的城市化对高耗能产业的需求是刚性的。
其次是能源价格问题。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来达到节能目标需要以能源价格改革为配合。目前的低能源价格政策也加大了节能的难度。
能源经济学的能源替代理论说明,整体经济或某一制造业部门的能源、资本和劳动力之间可以相互替代。各国在不同时期资本和能源有时具有替代性,有时具有互补性。
发达国家的基本总结是:在经济发展的前期阶段,新技术资本的投入需要能源配套,这时两者存在互补关系。随着能源价格提高,节能技术被大量使用,以节能为目标的资本投入将使能源消耗下降,这时能源和资本之间通常表现为替代关系。
提高能源价格还是政府的节能投入,哪一种对节能更有效?简单的说,提高某种能源产品的使用效率,开始会降低该种能源的消费;然而,如果能源价格不变,因 节能而获得的产品成本或能源服务使用成本的下降,会引起能源需求的反弹。许多研究证实了这种反弹效应的存在,它使政府为提高能源效率而进行节能投入的效果 小于预期。
通过提高能源价格迫使个人和企业进行节能投入,实际上是能源价格上涨,导致能源服务成本增加而提供了节能动力。对个人和企 业而言,由能源效率提高的节省将抵消能源价格上涨对成本的影响。如果整体能源成本没有下降,就不会有需求反弹,或反弹效应更小;进一步说,能源价格上涨也 抑制了需求反弹。因此,以提高能源价格来实现节能更有效。
除非以能源价格改革为配套,否则提高能源效率不一定能降低能源消费总量,也不一定能减少排放总量。
反弹效应和能源替代说明,现阶段中国增加资本投入将导致能源需求增长,能源和资本是互补关系。也就是说,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中,资本投入和能源投入同 时进行。如果承认目前中国节能减排的迫切性,就必须逐步提高能源价格,尽快使资本和能源之间出现替代关系,从而提高能源效率。
反弹效 应和能源替代还说明,节能减排应当遵循市场为主,政府行政为辅的原则。行政的节能措施可能有短期效应,但经济社会成本会很大,不是长效机制。对于降低中国 的碳排放,节能的意义是重要的。中国目前经济粗放意味着比较大的节能空间,节能成本比清洁能源低,还可以避免清洁能源的“副作用”。